【听教宗讲道】|每一天都是复活节

115日周三,教宗良十四世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公开接见活动。在教理讲授中,他分享说: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上午好!欢迎你们的到来

耶稣的逾越节并非属于遥远的过去就像人类历史上许多其他事件一样只是固化成了一个传统的事件。教会教导我们,每年在复活主日,以及每天感恩祭庆典中,都要举行对复活节的纪念仪式,因为在感恩祭中,复活的主的许诺得到了最完满的实现:“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

因此,耶稣基督的逾越奥迹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石,所有其他事件都围绕着它展开。因此,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和毫不伤感地说,每一天都是复活节。是以何种方式呢?

每时每刻,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感受:痛苦、磨难、悲伤,同时又交织着喜悦、惊奇、宁静。但在每一种境况中,人心都渴望圆满,渴望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幸福。二十世纪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十字架的圣德肋撒·贝内代塔(Saint Teresa Benedicta of the Cross),原名埃迪特·施泰因(Edith Stein),她曾深入探究人性的奥秘,提醒我们这种不断寻求圆满的动态力量。她写道,总是渴望获得新的存在,以便他能够从当下所给予他的事物中汲取力量,同时又能从中有所舍弃”(Finite and Eternal Being: An Attempt to Ascend to the Meaning of Being”, Rome 1998, 387)。我们身处有限之中,但同时也努力去超越它。

复活节的宣告是整个人类历史中响起过的最美好、最令人欢欣鼓舞、最震撼人心的消息。它是本质的福音,见证了爱战胜罪恶、生命战胜死亡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够满足我们心灵我们内心对于意义的渴望。人受一种内在动力的驱使,向着一个不断吸引着我们的超越之境努力前行。任何有限的事物都无法使我们满足。我们倾向于追求无限与永恒。这与死亡的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体验伴随着痛苦、损失和失败。正如圣方济各所咏唱的:死亡是任何活人不能逃避的(参《太阳歌》)。

感谢那个清晨,一切都改变了。当时,妇女们去到坟墓,要傅抹主的身体,却发现坟墓已空。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的贤士们所提出的问题:“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哪里?”(玛2:1-2),在复活节黎明时分,那位身穿白衣的神秘年对妇女们所说的话中,找到了最终的答案:“你们寻找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纳匝肋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了”(谷16:6)。

从那个清晨直到今天,每一天,耶稣将拥有这样一个称号永生者,正如在《默示录》中自我揭示的:“我是元始,我是终末,我是生活的;我曾死过,可是,看,我如今却活,一直到万世万代”(默1:17-18)。在内,我们确信总能找到那颗指引方向的星辰,因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显得混乱、难以接受、难以理解:各种形式的邪恶、苦难、死亡,这些事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通过默想复活的奥迹,我们找到了对寻求意义渴望的解答

面对我们脆弱的人性,耶稣受难日的宣告便变成了关怀与抚慰,它在面对日常生活中个人层面乃至全球层面所呈现的那些令人恐惧的挑战时,给予了人们希望的滋养。在复活节的视角下,十字苦路(Via Crucis)被转化为光明之路(Via Lucis)。我们需要细细品味并默想痛苦之后的喜悦,要在新的光芒中重温复活之前的所有阶段。

复活节并未消除十字架,而是在这场改变了我们人类历史的奇迹般的对决中战胜了它。即便我们的时代布满了诸多十字架,它也唤起了逾越节的希望之光。基督的复活不是一种观念、一种理论,而是一个作为信仰根基的事件。,复活的那一位,通过圣神,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一点,从而使我们即使在人类历史看不到曙光的地方,也能成为的见证。逾越节的希望不会使人失望。若能通过我们每日的生活真正相信逾越节,意味着彻底改变我们的生命,经历自我转变,从而以基督徒所蕴含的温和而勇敢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本台翻译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