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精打细算不适用于“爱”,天主愿意为我们“浪费”

5月21日星期三,教宗良十四世首次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公开接见活动。教宗继续方济各教宗开始的以“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为主题的禧年教理讲授系列,带领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超过4万的朝圣者反思了耶稣撒种比喻。以下是教宗教理讲授的全文: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很高兴能在我就任教宗后的首次公开接见活动中与你们相聚。今天,我要延续方济各教宗开始的以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为主题的禧年教理讲授系列。

今天我们继续默想耶稣的比喻,这些比喻帮助我们重拾希望,因为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天主在历史中的作为。今天我想特别谈论一个稍显特殊的比喻,因为它像是所有比喻的一个引言。我指的是撒种的比喻(参13:1-1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段叙述让我们看到耶稣的传播方式,这对我们今天传扬福音有许多启发。

每个比喻都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但它却不仅限于此,而是指向更深的意义。比喻让我们生出问题,邀请我们不要止步于表面。面对被讲述的故事或呈现给我们的画面,我们可以自问:我在这个故事中的位置是什么?这个画面对我的生命有什么启示?事实上,比喻一词源于希腊文动词paraballein,意思是抛在前面。比喻在我面前抛出了一个词,它激起了我的思考,促使我反思。

撒种的比喻正是关于天主圣言的动态及其产生的效果。的确,福音中的每一句话就像一粒种子,撒在我们生命的土壤里。耶稣多次使用种子的形象,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在《玛窦福音》第13章中,撒种的比喻引出了几段其他短小的比喻,其中一些谈及田地里所发生的事情:麦子与莠子、芥菜籽、藏在田里的宝藏。那么,这里的土壤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灵,也是这个世界、这个团体以及教会。天主圣言能使一切现实结出丰硕果实。

一开始,我们看到耶稣走出家门,有许多群众集合到祂跟前(参13:1)。祂的言辞令人着迷,引发好奇。在人群中自然存在许多不同的处境。耶稣的话是对每个人说的,但以不同的方式在每个人身上起作用。这个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

一个撒种的人,一个有些特别的撒种者,出去撒种,但并不在意种子落在哪里。甚至将种子撒在看似不可能结果的地方:路边、石头间、荆棘中。这个行为令听众惊讶,并引发疑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习惯于精打细算——有时这确实必要——但这并不适用于爱!这个慷慨无度的撒种者的方式是一幅天主如何爱我们的画面。的确,种子的命运也取决于土壤的接纳方式及其所在的环境,但首先,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天主将祂的圣言之种撒在各种土壤里,也就是我们任何的处境中:有时我们浮躁分心,有时我们被热情冲昏了头脑,有时我们被生活的烦恼压得喘不过气,但也有时我们敞开心扉,准备接纳。天主充满信心,希望种子迟早会开花结果。祂就是这样爱我们:并不等待我们成为最好的土壤,而是始终慷慨地赐予我们祂的圣言。或许,正是因为看到祂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才会萌生成为更好土壤的渴望。这就是希望,建立在天主的慷慨与慈悲之上。

通过描述种子如何结果,耶稣也在谈论祂的生命。耶稣是圣言,是那种子。而种子若要结出果实,就必须死亡。因此,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天主愿意为我们浪费,而耶稣甘愿为改变我们的生命而舍命。

我想到了梵高那幅美丽的画作《夕阳下的播种者》。画中播种者在烈日下劳作的形象让我联想到农夫的辛勤劳作。而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梵高在播种者的背后描绘了已成熟的庄稼。这似乎是一幅希望的画面:无论如何,种子已经结出了果实。我们不清楚具体如何发生,但事实如此。然而,画面的中心并不是站在一旁的播种者,而是整幅画都被太阳的形象所占据,这或许在提醒我们,是天主推动历史的发展,即使有时我们感到祂缺席或遥远。正是太阳温暖了大地,使种子成熟。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在今天的生活中,天主的圣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触及我们的?让我们祈求天主的恩宠,始终接纳这颗种子,也就是祂的话语。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还不是一块丰饶的土壤,也不要灰心,而要祈求天主继续耕耘我们,使我们成为一块更好的土壤。

————梵蒂冈新闻网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