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基督信仰能够满足人心底最深渴求

英国大文豪鲁益师(C. S. Lewis)是一位能写下世代传承的童话故事作家,他的作品连孩童也喜欢听,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被拍成电影,更深深地影响后来的童话故事作家。
鲁益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之后留校任教。后来转到剑桥大学,最终成为中古、文艺复兴文学学系讲座教授。鲁益师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分,是基督教的护教学者。他喜欢用一般民众能明白的方式,讲述基督信仰。那本以大小魔鬼的书信往来,表达基督徒生活真义的《魔鬼家书(The Screwtape Letters)》,正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他也有严肃的作品,探讨生命中重要的课题。虽然鲁益师是公认的现代最佳基督教护教作家,但他的信仰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思想争战,直到三十多岁时,才正式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
鲁益师于1898年生于北爱尔兰一个基督教小康之家。父母都喜爱阅读,家中到处堆放着书本。鲁益师受环境熏陶,加上天赋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早就建立了广泛阅读的习惯和天马行空的创意。九岁那一年,母亲不幸因癌症逝世。鲁益师恳切的祈祷得不到预期效果,他开始怀疑天主的存在,甚至迁怒于天主。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父亲,很快把鲁益师和哥哥送到寄宿学校。
在鲁益师十五到十七岁期间,他被送往一位著名的老师那里,接受严紧的私人教导。他的老师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训练,使他建立了辩论、研究、写作的逻辑理性思维,无神论的物质主义思想,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他的世界观。
鲁益师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也成为战壕中的军官。他与一位战友互立盟誓,若对方不幸战死沙场,自己会一生照顾其家人。那位战友真的在战场殉国,鲁益师也不久因伤退役,重返牛津。毕业后受牛津聘用,鲁益师就接了那位战友的妈妈与妹妹,一直照顾他们。
按鲁益师的忆述,物质主义并不能满足他心中的渴求。战争的恐怖促使鲁益师寻问人生的意义,无神论不能解答他的问题。他渐渐走向“哲学理想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背后“绝对完美”的表面。但鲁益师的逻辑思维又把虚无的“哲学理想主义”推翻。他转向“泛神论”,研究印度教、佛教等,倾向那“绝对完美”就在所有事物中间。可是,他很快又发现泛神论未能合理解决物质和非物质的世界。透过逻辑和自己内心诚实的反思,鲁益师深信有一个更好的答案。
在牛津任教期间,他受一群教授所吸引,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常在一起杯酒辩论、谈心。加上鲁益师一直阅读,他渐渐地明白人不单只有理性思想的一面,而最能叫他佩服和欣赏的作者,往往都是有基督信仰的。经过了多年的挣扎,他终于承认独一天主论是最合理的选择,他也跪在了地上,开始向天主祈祷。
基督信仰为鲁益师带来了新的动力,他写作活泼、深入浅出的阐明基督的信仰。信仰也指引着鲁益师的生活方式。他现在确信基督信仰既是真实的,基督徒的生活必然有所不同。教授的薪津并不特别丰厚,但当他的作品渐渐受到欢迎,甚至被翻译成不同文字时,版权收入就滚滚而来。但鲁益师决定保持原有的简朴生活,找了位善于理财的律师朋友,为他设立了基金,支助穷困的学生及战后的孤儿。鲁益师坚持匿名作出捐助,大部分受助者都不知实情。
鲁益师也坚持亲笔回覆读者来函,他每天都花上很长时间伏案写信。也是因此,他认识了将来的太太。可惜这段迟来的婚姻,也因太太的癌症而终结。1963年11月22日,鲁益师因肾衰而离世。
因着信仰,鲁益师曾受学界友侪的拒绝,甚至攻击,也曾因此丧失晋升机会;但他坚守这个寻找了多年的终极答案,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写下自己的信仰旅程,分享人生种种问题的答案,让千万人知道基督信仰是能面对最严紧的理性挑战,又同时能满足人心底最深渴求的。
——来源于《号角报》+本台编辑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