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人们回应问题的方法,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于5月15日至17日在罗马举行2025年全体大会之际,教宗良十四世在大会最后一天接见了与会者。在接见中,他分享说:
大家早上好!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欢迎你们!
我感谢“教宗百年通谕基金会”的主席及成员,并向所有参与本次国际年度会议的全体致以问候。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克服极化与重建全球治理:伦理的基石”,探讨了这个主题与教会社会训导核心的关联性,即促进和平与对话,为构建普世友爱的桥梁贡献力量。尤其是在这复活期,我们意识到复活的主总是走在我们前面,即使在不公正与死亡似乎占据上风之时也是如此。正如我在当选的那晚所言,让我们彼此扶持,“以对话和相遇搭建桥梁,我们众人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永远和平的民族。”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主动且持续的恩典与自由的相互交织,我们今天的会议旨在尊重并支持这一互动。
教宗良十三世生活在一个动荡且具有颠覆性的变革时代,他通过推动资本与劳工、技术与人类智慧、不同政治文化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对话来促进和平。教宗方济各曾用“多重危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性特征:也就是充斥著战争、气候变化、日益不平等、被迫迁徙、贫困和权益缩水(Message to Participants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Pontifical Academy for Life, 3 March 2025)。面对这些社会和环境的挑战,教会社会训导“提供了诠释的钥匙,让科学与良心彼此交谈”,从而更好的理解、希望与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这一训导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回应问题的方法,比问题本身更重要,应当“运用伦理原则、健全的准则来评估,并要对天主的恩宠敞开心扉”。
你们有机会证明,教会的社会训导以其独特的人类学视角,旨在激发人们真正参与到社会的议题中。它并不宣称自己在对问题的分析或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对于社会问题而言,了解如何以最佳方式去处理它们,比立即给出关于事情发生的原因或如何应对它们的答案更为重要。目的是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因为问题总在变化,每一代人都面临新的挑战、梦想与疑问。
这是我们通过对话与社会友谊构建“相遇文化”的核心。对许多人而言,“对话”与“教义”似乎难以兼容。或许听到“教义”一词时,我们容易联想到某种宗教的固定信条。这个词本身可能让我们减少反思、质疑或寻求新方案的意愿。
就教会的社会训导而言,我们必须明确“训导”有另一重更积极的意义,若没有这一含义,对话本身将失去根基。“训导”可以是“科学”、“规范”或“知识”的同义词。从这个角度理解,训导表现为研究的产物,因此也是假设、讨论、进展与挫折的产物,旨在传递关于某一特定问题的可靠、系统且有序的知识体系。因此,训导不同于观点,而是一种共同的、集体的、甚至多学科的对真理的追求。
“灌输”是不道德的。它会扼杀批判性思维,破坏尊重良知的神圣自由,它抵制新观念,抗拒变革,拒绝面对新问题时思想的演变。而“训导”作为严肃、平和且严谨的论述,其主要目的是教导我们如何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它还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作出审慎地判断。我们必须从每一种训导中学习到严肃性、严谨性和平和性,包括教会的社会训导。
面对当前的数字革新,我们必须重新发现、强调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责任,抵制相反的诱惑,这些诱惑在教会圈子中也同样存在。我们周围的对话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理性的言词,以及假消息和教条的传播。缜密的研究和省思不可或缺,好能与穷人相遇并聆听他们的心声。穷人是教会和人类的珍宝,因为他们所提供的观点虽然经常被人忽略,却极其关键。那些远离权力中心出生和成长的人,不应仅被教导教会的社会训导,更应被视作这一训导的践行者与推动者。致力于改善社会、民众运动及各类天主教工作团体,都是这些存在感边缘地带的体现,在那里希望得以延续并重新焕发。我呼吁你们让穷人的声音被听见。
亲爱的朋友们,正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指出的那样:“教会历来执行其使命的作风,是一面检讨时代局势,一面在福音神光下,替人类解释真理,并以适合各时代的方式,解答人们永久的疑问,即现世及来生的意义,和今生与来世间的关系”(《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4)。
因此,我邀请你们积极且富有创造力地参与这一分辨的过程,与天主子民一道,为当今这一社会变革显著的时代,推动教会社会训导的发展,倾听各方意见,并与所有人展开对话。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正义的渴望日益强烈,对真实的父爱和母爱的渴望与日俱增,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尤其是年轻人和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他们往往无法找到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教会的社会训导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此我们应当予以回应。
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付出,以及为我的工作所做的祈祷,我衷心地祝福你们、你们的家人以及你们所做的一切。谢谢!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