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教宗的苦路默想:在算法的世界里拥抱天主的经济

教宗在为罗马斗兽场耶稣受难日苦路撰写的默想中(4 月 18 日晚上,巴尔多·雷纳枢机主教代表教宗方济各主持了此次活动),他解释说,面对建立在计算和算法、冷酷逻辑和无情利益基础上的非人道经济,唯一的改变就是转向救世主。
据梵蒂冈新闻网英文报道,这是一条为每个人预备的道路——一段内心的旅程,一次良知的反思,在通往加尔瓦略山的路上,驻足于基督的苦难。教宗方济各在苦路默想中表明,十字架之路正是耶稣“走向天主所爱的这个世界”(第二处)的下行之路。它也是基督的“回应,承担责任”。祂“被钉在十字架上”,祂代祷,将自己置于“冲突的双方之间” (第十一处),并将他们带到天主面前,因为祂的“十字架拆毁了围墙,取消了债务,废除了审判,建立了和解”。耶稣是“真正的禧年”,祂脱下衣服,甚至“向那些目睹祂受死的人”显现,祂视他们为“天父所托付的挚爱之人”,表明祂渴望拯救“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第十处)。
天主的经济
教宗邀请我们摆脱自身的束缚,理解“天主的经济”,它“不杀戮、不抛弃、不摧残。它谦卑,忠于大地”——并追随耶稣的道路,即“真福八端”的道路,它“不摧残,却耕耘、修复和保护”(第三处)。然而,教宗所深思的,正是“神圣的经济”(第七处),它与当今“充满算计、算法、冷酷逻辑和无情利益”的经济截然不同。基督为人类接受了十字架,十字架的重量象征着圣神的气息,“祂是主,赐予生命”(第二处)。而我们则“因逃避责任而气喘吁吁”。但教宗敦促我们,“停止逃避,留在您赐予我们的人身边,留在您为我们安排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再“成为自己的囚徒”。真正让我们感到负担的是“自私”和“冷漠”。
流动人群的祈祷
教宗在十四处苦路的引言中写道,耶稣走向哥尔哥大的脚步,重现了我们前往新土地的出谷,因为基督来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我们也必须改变方向,看到祂足迹的美好。因此,苦路是流动人群的祈祷。它打破了我们日常的常规。在“这个精打细算的世界”,苦路是一条代价高昂的道路,在这里无偿付出的代价很高。然而,教宗观察到,“在这份礼物中,一切都焕然一新:一座分裂成派系、饱受冲突折磨的城市,可以走向和解;枯燥的虔诚可以重新发现天主应许的新鲜;铁石心肠可以变成一颗血肉之心。”
人类自由
耶稣的死刑判决促使我们反思“我们个人自由之间戏剧性的相互作用”(第一处)。天主将自己“交在我们手中”,这份不可撤销的信任带来了一种“神圣的不安”,奇迹由此涌现:“释放被冤枉的人,洞悉情势的复杂性,反驳致命的审判。” 然而,我们仍然被困在自己坚守的角色中,害怕改变人生方向带来的不便。我们常常错失了走十字架之路的可能性。基督“默默地在我们面前,在每一个遭受评判和偏见的兄弟姐妹身上”,挑战着我们——但成千上万的理由(“宗教争论、法律诡辩”以及“避免介入他人命运的所谓常识”)将我们拖向黑落德、祭司长 、比拉多和众人。然而,耶稣并没有袖手旁观;他“默默地”爱着。在第十一处,被钉的耶稣“向我们展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做出选择”——我们自由的惊人现实——他照顾着两个罪犯,让一个人的侮辱过去,接受另一个人的恳求,甚至为那些钉死他的人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
下降和上升
在第三处,耶稣“第一次跌倒”,教导我们:“苦路的轨迹紧贴大地:强者远离尘世,渴望天堂。然而天堂低垂,我们即使在跌倒中也能找到它。” 在祂的第二次跌倒(第七处)中,基督向我们展示了“跌倒,再爬起;跌倒,再爬起”,这是人类在罪与悔改中的冒险经历。“我们犹豫、迷失、迷茫”,但我们也体验到喜悦——“重新开始的喜悦,重生的喜悦”。人类是“手工打造的”——是恩典与责任的独特结合。耶稣,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无惧跌倒。然而,我们常常隐藏自己的跌倒,拒绝基督选择的道路。天主的经济体系,其中“九十九比一更重要”,是不人道的:当今世界建立在这种“计算和算法、冷酷的逻辑和不可妥协的利益”的逻辑之上。相比之下,“神圣的经济体系”则“截然不同”。转向跌倒又复活的基督是“一种改变方向和步伐的转变——一种恢复快乐并带我们回家的转变”。
就像基肋乃人一样
基肋乃人西满(第五处)从田间回来,“他们就把十字架放在他身上”,这说明我们如何会意外地遇见天主。虽然西满没有要求十字架,但他背负了十字架。基督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祂乐意让我们参与祂的工作,就是“耕种地,使地重新播种”。我们需要那份意想不到的轻松。没有天主,劳碌都是徒然的;“在十字架的路上,新耶路撒冷正在兴起。”
走向加略山之路上的妇女
第四、六、八处聚焦于女性:玛利亚、物落尼加和耶路撒冷的众女子。玛利亚的门徒生涯“并非一种牺牲,而是一种持续的发现”。她,这位“第一位门徒”,表明“在天主面前,言语即是行动,承诺即是现实”。物落尼加的面纱上带着基督的面容——这证明“祂决定爱我们直到最后一口气,甚至超越最后一口气”,因为“爱如死亡般坚强”。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感动落泪,她们被敦促“为自己和子女而哭”,为我们受伤的共存而哭,我们破碎的世界呼唤“发自内心而非敷衍的泪水”。
耶稣在那些怀有希望的人中
在第十三处,阿黎玛特人若瑟,“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期盼着天国”,领走了耶稣的遗体。基督“在一个始终怀抱希望的人手中,一个拒绝相信不公总是存在的人”,他赋予我们“重大的责任”,鼓舞我们。最后,在第十四处,圣周六的安息日静默:“教导我们如何在只需要等待的时刻什么也不做。教导我们如何对地球的季节变化保持敏感。”耶稣“被安放在坟墓里”,与我们同在,他深入我们恐惧的深渊,教导我们休息、期待,并为复活的和平做好万能的准备。
结束祷文:愿祢受赞颂,我的主!在圣方济各的颂歌中,我们共同的家是一位姐妹,她因我们伤害她而哭泣。众位弟兄姐妹!教宗写道,呼吁我们以福音的韵味为标记。祂爱我们,圣保禄写道,使我们认识到,没有什么能够将我们与那份爱分开。
我们已走过苦路,已转向那无可分离的爱。如今,君王安睡,万籁俱寂笼罩大地,让我们以圣方济各的话语祈祷,祈求真心归依的恩典:至高荣耀的天主,请将祢的光芒洒进我内心的黑暗。请赐予我正直的信仰、坚定的希望、完美的仁爱和深沉的谦卑。主啊,请赐予我智慧和理解,使我能够遵行祢真实神圣的旨意。阿门。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