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福州教区纪念耶稣会士艾儒略来华四百周年

被誉为“西方孔子”的耶稣会士艾儒略(Giulio Aleni)抵达福州(现福建省省会)讲述“耶稣的故事”,已有400百周年。

据信仰通讯社报道,福州教区于5月16日至17日举办研讨会,并在圣道明主教座堂举行艾儒略塑像揭幕仪式,以纪念这位福音的见证人。仪式由蔡秉瑞主教主持。研讨会以艾儒略为主题,重点介绍了这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的个性和贡献。来自中国、香港和意大利的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北京教区神父兼学者赵伯多禄发表了题为“艾儒略神父对教区生活和文化交流的贡献”的论文;林金水教授则以“从利玛窦到艾儒略”为主题进行演讲;姜伟博士则以“明末清初葡属印度、西属菲律宾及中国天主教艺术的特色与共通性”为主题进行演讲。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1600年入耶稣会,1613年到中国传教,1619年在泉州发现景教碑,1623年所著《西学凡》与《职方外纪》均收入《四库全书》。《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中文文献。1624年4月21日发愿,同年叶向高邀请他来福州。艾儒略以依纳爵的灵修方式,引导初信者基于福音经文默想耶稣生平的奥迹。他在闽传教25年,足迹遍及八闽,建大教堂22座,受洗者达万余人。他还是一位天文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数学家。除传教外,他还介绍西方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他曾编写了《闽中诸公赠诗抄本》。 艾儒略传教策略与方法,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发挥中国教友和士大夫的作用。他在各地教友中,培养出一批忠于教会事业,愿为教会奉献的骨干分子。此外,奉教人士还撰写许多有关教义的著作,有时候要比传教士写的著作更能说服中国人。除了教友外,与艾儒略结交的士大夫在传播基督信仰方面也起过作用。  1649年8月3日,清兵入闽,避难延平,四月病逝于福州,葬福州北门十字山。

据林金水考证,艾儒略在福建一地交游过的人,就有205人左右,超过利玛窦在各地所结交的总数,且这205人中,不乏卿相宦官,但却以青衿儒士和地方缙绅居多(如儒学教官、贡生、庠生之类),朝廷命官36人左右,而其中70多位赠诗。    艾儒略作为利玛窦之后的耶稣会省会长,在传教策略上借用儒家传统思想,力求使基督信仰与之相适应。基本上奉行的是利玛窦制定的“适应”策略路线,力求通过“合儒”、“补儒”、“匡儒”、“超儒”,使基督信仰与儒家思想和传统思想相适应。

艾儒略学识渊博,对天文、历学均有研究,且精通汉学,被士大夫称之为“西来孔子”。他在文化适应方面的具体形式是:其一,天学与儒学之间存在着可溶性,即双方内在之间有等同或相近之处,这时以一方的思想来说明另一方的思想,是顺利成章的事;其二,天学与儒学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即东西方思想可藉演绎和推理沟通,如由“三纲五常”推论出对天主的尊敬和崇拜。还有,从中国历史上“成汤之祷于桑林”“成汤即位后,连年大旱,五谷不收,民不聊生。于是成汤沐浴斋戒,修剪头发、指甲,乘着白马,拉着没有华丽装饰的车子,身上缠绕着白茅,作为向神祈雨的牺牲品,在桑林旷野中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应该累及万民;万民有罪,罪在我一人。他在六件事情上进行自我反省:一、是因为我的政令有所不当,还是由于我的管理不善吗?二、人臣失职、百姓失所吗?三、我的宫室太奢华吗?四、我的后宫妃嫔过多、贪图声色,或听用女人的话弄权乱政吗?五、天下贿赂的风气盛行吗?六、由于我用人不当,使得谗佞(chán nìng)小人得势、毁善害能的人昌盛吗?有这些过错,都是我成汤才德欠缺,领导无方的关系,祈请上天降罪给我,不要因我的罪过,连累百姓。成汤说这些话时,非常诚恳,感动了上天,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见《殷本纪并纲鉴》。传说,联想到耶稣为民受难救赎,这是艾儒略适应中国传统思想最杰出的一列。

最后,学者们参观了艾儒略神父在福州地区的“故居”。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