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新闻】|促进婚姻(和生育)的努力仍未奏效
中国严重的人口危机已众所周知。然而,最近出现的情况是,政府正越来越拼命地试图扭转这一趋势。
据亚洲新闻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全国登记结婚181万对,比去年同期减少15.9万对。虽然结婚率下降了8%,但离婚率却增加了10%。为应对此紧急情况,近期采取的措施之一是修改婚姻登记条例,旨在减少繁琐的手续,为选择婚姻登记地点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即使在正式居住地之外也可以登记。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向选择结婚的年轻夫妇提供高达4万元人民币的财政奖励,并提供育儿补贴以提高出生率。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府承诺,生育第一个孩子的母亲可获得10,000元人民币,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母亲可获得5年内50,000元人民币,生育第三个孩子的母亲补助,后者大约是该市平均年薪的两倍。
尽管如此,《经济学人》报道称,该措施在当地并未引起太大回响:首个月仅收到七、八份补助申请。当地家庭认为承诺的金额不足以支付抚养孩子的实际成本,尤其是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35岁的刘女士是婴儿用品店的员工,她承认自己想要第二个孩子,但她知道无论是她的薪水还是政府补贴都不够。 她说:“新法律可能会影响那些对生孩子犹豫不决的人,但像我这样的人不会考虑。”29岁的吴女士是一名公务员,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她也有同样的感受:虽然有关部门承诺的1万元可能有助于她偿还房贷或车贷,但“5 万元根本不足以支付二胎的费用”。
据北京智库育娃人口研究所称,富裕家庭抚养一个孩子至成年大约需要花费130万元人民币,而低收入家庭则需要花费约13万元人民币。因此,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王丰认为,呼和浩特的政策“不会对”该市的人口下降产生任何影响。他解释说: “孩子是买不到的,这种代价是终生的,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除了支持婚姻和生育的政策外,政府还试图使离婚变得更加困难。然而,行为经济学家贾永民表示,增加分居障碍只会从一开始就阻碍人们结婚。尽管地方政府大力宣传帮助人们寻找伴侣的举措——包括婚介机构、大型快速约会活动以及开发应用程式——但中国的年轻单身人士似乎更倾向于其他方式。
婚介领域的最新趋势是即时视讯聊天:在虚拟空间中,小群体在“网路媒人”的指导下进行自我介绍和互动。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因为超过 30% 的中国年轻单身人士表示,由于工作繁忙,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社交或交朋友。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