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从内心去学习做一位近人
7月13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教宗良十四世在冈道尔夫堡主持弥撒,在讲道中,他分享说:
弟兄姐妹们: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与你们共祭这台圣祭。我向在场所有的人,堂区团体、神父们、教区主教,以及民政与军事当局致以问候。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我们聆听了耶稣讲的最动人心的其中一个比喻——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路10:25-37)。这个比喻不断地促使我们去反省自己的生活,因为它触动我们沉睡或分心的良知,告诫我们切勿满足于法律的外在遵守,却无力像天主那般慈悲怜悯。
这比喻的核心是怜悯。福音首先描述的是其他人对躺在路边、遭强盗袭击后的伤者的态度:司祭和肋未人“看了看他,便从旁边走过去”(路10:32),而撒玛黎雅人却“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路10:33)。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注视他人的方式至关重要,因为这能反映出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只是匆匆而过,也可以怀着同情之心驻足停留。前者是肤浅、分心、和仓促的观看方式,是佯装不见的注视,这样的方式可能只是单纯地看而不被所见到的触动或引发思考。后者则是用心灵之眼去观察的方式,就是仔细地观察、与他人产生共鸣、分享他人的经历,让自己受到触动和启发。这种观察方式会让我们反省自己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他人所负有的责任。
这个比喻首先启示天主注视我们的方式,借此我们也能学会如何以祂那满溢慈爱的目光看待世事人心。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就是耶稣的预像——他是天父派来融入我们历史中的永恒之子,祂满怀怜悯地垂顾人类,而非袖手旁观。如同比喻中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的人,人类正坠向死亡的深渊;如今我们这个时代也是如此,我们同样面临邪恶、苦难、贫穷与死亡之谜的黑暗。但天主以慈悲注视我们,祂愿与我们同行,来到我们中间。在耶稣——也就是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身上,祂来治愈我们的创伤,倾注爱与慈悲的膏油。
常提醒我们“天主是仁慈”的教宗方济各曾说:“耶稣是天父对我们的慈悲”(参阅 2019年7月14日三钟经)。圣奥斯定指出:正如那位前来救助我们的慈善的撒玛利亚人一样,耶稣愿被视为我们的近人。的确,主耶稣基督让我们明白:祂就是那位照料被强盗打伤,并遗弃在路边的半死之人的人(参阅 《基督教教义》第一卷)。
由此,我们就明白这个比喻为何如此震撼人心。如果基督向我们彰显了慈悲天主的面容,那么信靠祂、成为祂的门徒就意味着让这份慈悲改变我们,获得与祂同样的心肠,这意味着要学习有一颗被触动的心、有一双能看见却不会转移目光的眼睛、有愿意帮助他人并抚慰他们伤痛的双手、有能够承担那些需要帮助之人重担的肩膀。
在今天的第一篇读经中,梅瑟告诉我们:遵守上主的诫命不在于要做出更多的外在行为,而是要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天主已在我们心中写下了爱的法则。当我们深切体认基督——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对我们的爱时,那么我们也会同样被感动去爱,并像祂一样变得富有怜悯之心。唯有被基督治愈与深爱过,我们才能成为祂慈悲的见证,将这种爱与怜悯传递到我们的生活中。
弟兄姐妹们,今日的世界需要这场“爱的革命”。当今从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的路上,行走着所有陷入罪恶、遭受苦难和陷入贫穷的人,负重前行者,迷失方向者,被暴政、剥削性经济与战争摧残的民族。我们该怎么办呢?是袖手旁观,还是像那位撒玛黎雅人一样像他人敞开心扉呢?我们是否满足于仅仅履行自己的职责,或只将那些与我们同属一个群体、与我们想法一致、拥有我们相同国籍或宗教信仰的人视为近人呢?耶稣打破了这种思维模式,让那位被视为外邦人的撒玛黎雅人成为了我们的近人,并召叫我们效法。
本笃十六世写道:“这位撒玛黎雅人一点也不管自己对这个团体的义务范围,也不管是否搞得永生,而是发生了一些不一样的事...如果问题原来问的是:撒玛黎雅人也是我的近人吗?那么在那种情况下,答案一定是清清楚楚的“不”。但耶稣现在却把整件事颠倒过来:那位撒玛黎雅人,一位陌生人,使他自己成为近人;他让我看到,我必须从内心去学习做一位近人,而且这个答案已在我心中。我必须成为一个爱人的人,我的心必须因为看到别人的困境并感到震撼而开放”(《纳匝肋人耶稣》,197)。
驻足凝视而非匆匆而过,暂且停下我们匆忙的脚步,让他人的生命与需求触动我们的心弦,这才能使我们成为近人,缔造真正的手足之情,拆毁隔离的高墙。最终,爱将战胜邪恶与死亡。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仰望仁慈的基督——那位慈善的撒玛黎雅人。今天再次聆听祂对我们每个人的召唤:“你去,也照样做吧”(路10:37)。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