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新闻】|AI能传播人类福音吗?

我最近看到法新社的一篇专题报道,题为《人工智能进入宗教,信仰分裂》。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悄悄进入宗教场所,从让用户“与耶稣发短信”的聊天机器人,到牧者尝试用人工智能生成讲道。 

对我来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问题:在算法可以模仿同理心的时代,宗教的人类灵魂将会变成什么样? 

人工智能,这项几乎改变着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技术,如今正逐渐进入神圣领域。然而,当信仰团体探索这片数字化前沿时,他们也面临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困境:一台精通圣经的机器真的能理解人心吗? 

如今,应用程序都承诺只需轻触按钮即可获得精神指导。一些用户从这些即时服务中找到慰藉,就像一个24小时开放的数字忏悔室。然而,另一些人却感到缺少了一些东西:缺少了人性温暖的存在感、真实声音中颤抖的同理心,以及共同祈祷的无声力量。 

褒贬不一的反应 

即使在教会内部,人们的反应也褒贬不一。据文章称,一个天主教会推出了名为“犹思定神父”的动画司铎头像,但由于信友们强烈反对,他们不得不删除这个头像,他们认为这个头像令人不安,甚至不敬。 

开发人员后来解释说:“我们不想取代人类,我们只是想提供帮助。”这种情感是高尚的,但它揭示了许多信友共同的焦虑:当神圣变得模拟时,信仰是否会失去人性? 

毕竟,宗教依赖于机器所缺乏的品质:良知、脆弱和爱。聊天机器人或许能解读《路加福音》,但它无法直视你的眼睛,体会你的痛苦。它可以背诵《圣咏》,但它无法在你失去挚爱时与你一同哭泣。 

信仰不仅仅是理解圣言;更是活出圣言,在团体和交流中感受圣言的脉搏。它不是通过代码传递,而是通过对话;不是通过数据传递,而是通过心灵的深度交流。

每一代教会都面临着技术革命,印刷机、广播、电视,以及如今的人工智能。每一次革命都带来了机遇和风险。印刷机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圣经,但也破坏了圣经解释的统一性。电视让弥撒走进了人们的家中,但也将宗教商品化,沦为奇观。 

人工智能则不同。它不仅传递信仰,还模仿信仰。它向我们学习,然后模仿我们,包括我们的祈祷、我们的疑惑,甚至我们的信仰模式。这种模仿既令人惊叹,又令人不安。当机器告诉你“天主爱你”时,并非因为它懂得爱,而是因为它学会了那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词语序列。 

深刻的神学问题 

这个神学问题意义深远:如果信仰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关系性的,那么当这种关系的一方是人为的时,会发生什么?《创世记》告诉我们,人类是“按照天主的肖象和模样”造的,被赋予自由、理性和良知。这些特质并非可编程的,而是圣神的恩赐。人工智能,无论多么先进,仍然是对天主肖象的模仿,是没有灵魂的倒影。 

然而,科技始终反映着其创造者的渴望。或许,“虚拟耶稣”和“人工智能佛陀”的兴起,并非揭示了天主的本质,而是揭示了我们自身的本质:我们对即时性的渴望,对沉默的不耐烦,以及我们渴望让天主也变得便捷的需求。 

作为一名记者,我见证了真正的信仰,见证了护士在值班前默默祈祷的坚韧,见证了神父在临终圣事中颤抖的双手,见证了母亲为狱中儿子点燃蜡烛的场景。这些行为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复制的,因为它们源于无偿奉献的爱的奥秘。 

当我回想起那些场景时,我意识到,信仰最鲜活的并非效率,而是同理心;信仰并非数据,而是人类存在本身微妙的不完美。正是我们的脆弱,才使得恩典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在信仰问题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 

这并不是说人工智能在信仰生活中没有地位。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教育、提供信息,甚至传福音。它可以帮助孤独的人找到希望的话语,或帮助好奇的人重新发现圣经。但宗教并非需要优化的算法,而是一个需要亲身体验的奥秘。 

教宗敦促人工智能发展应以他所谓的“算法伦理”为指导,这是一种以人类尊严和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算法伦理。 

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平衡:拥抱创新,却不放弃人性的化身。科技在最好的情况下,可以放大福音;在最坏的情况下,它却会掏空福音。因此,教会的使命并非抵制进步,而是提醒世界真正的进步是什么,是迈向更深层次人性的运动,而非取代人性。 

因为信仰并非存在于云端,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那里,人们依然会伸出手,握住彼此的手,低声祈祷,并相信即使在机器时代,人类的心灵仍然是最古老、最神圣的技术。

作者——若瑟·马西拉马尼(Joseph Masilamany)是马来西亚资深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在天主教媒体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