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 塔格莱枢机在国际传教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在传教和移民禧年之际,圣座福音传播部初传和新地方教会部于10月4日在宗座传信大学礼堂举办国际传教大会,主题是“当今向外邦人传教的使命:迈向新天地”。该部会代理部长路易斯·安东尼奥·塔格莱枢机在会议上发言。以下是枢机讲话全文。

亲爱的基督内的弟兄姐妹们,福音使命的同伴们:我谨代表福音传播部初传和新地方教会部、宗座传信大学以及宗座传教善会,欢迎各位参加今天和明天举行的传教和移民禧年国际传教大会。在探讨《当今向外邦人传教的使命:迈向新天地》这一主题时,我们应当且必须共同学习、共同反思、相互倾听、彼此借鉴,以共融的方式推进。值此禧年庆典之际,让三枢德中的望德开拓我们的新视野。


辨别向外邦人传教的新视野,应由地方教会、国家及各大陆和各国主教团、传教团体、度奉献生活的修会团体、平信徒团体及教会运动组织定期进行。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早在《教会传教工作法令》中阐明:“在教会的传教工作中,有时搀杂着不同的情况:先是创业培植的时期,随着又是新生命发育的时期。这些时期结束之后,教会的传教行动并不停止,继续传教并对尚未进教的每一个人宣讲福音,仍旧是已经组成的地方教会的责任。此外,教会所处的社会,为了种种原因,多次受到彻底的改变,因而可能发生全新的情况。于是教会应该考虑是否这种情况又在需要其传教活动”(6)。

这篇引言中,我将围绕三点做出反思,希望能激发传教精神、激发想象力。请不要期待这是一篇详尽的学术论文。我只想与大家“大声思考”。我将尝试将六十年前颁布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关于教会传教活动的《教会传教工作法令》与我们的一些重要经验进行对话。

第一点:传教与具体的公教性
我认为,今天,这个贯穿《教会传教工作法令》文件的主题值得我们予以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圣子耶稣基督与圣神的神圣使命,彰显了圣父普世救赎的旨意。基督的门徒在圣神推动下,奔赴传教使命,将福音传给万民、传遍万邦。在接纳福音的团体和民族中,教会得以诞生。基督徒的使命清晰地彰显了救恩的普世性与教会的普世性。教会本质上是传教的,因为它既是传教的成果,也是传教的载体。

当我们谈论教会普世性与传教使命的普遍性相关时,我们面对的并非简单的概念或浪漫的理想。根据《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的教导,天主教会的共融是一种具体的普世性,它涉及具体的人民。他们生活在具体的文化、历史、荣耀、力量、失败和局限之中,但因着唯一的信仰而团结在一起。我们在梵二文件第四章中读到,“五旬节那天,圣神降临于弟子们,好同他们永远在一起,教会也在那一天公开呈现于民众之前,以宣讲方式向万民传播福音,也从那天开始,藉着新约的教会在大公的信仰之下预兆出各民族的合一,教会以各种语言说话,在爱德中也通晓各种语言,并采纳之,于是克服了巴贝尔塔的纷乱离散”。第十五章中阐明了同样的真理,“从各民族集合在教会内的信友,「论国家、论语言、论公民身份,和其他的人并无不同」(十五),所以他们要按照本国的生活习惯而生活于天主及基督;要作良好国民,真正有效地培养爱国精神,但必须要避免轻视异族与过激的国家主义,必须发挥泛爱众人的精神”。爱国之情绝非极端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

我认为,向外邦人传教是通过具体的公教性来体验普世共融的门槛。我们在社会和地方教会中看到,人们重新认识到其地方性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它们成为独特的人民。但我们不能对那种宣称一个民族的独特性而反对其他民族独特性的意识形态趋势视而不见。差异成为分裂的根源,而非相互丰富。地方性可能导致孤立。我们回到了巴贝尔塔时代。无数国内国际冲突环绕着我们。遗憾的是,这些破坏性趋势已渗透到某些地方教会中。有时,种族、种姓归属和民族身份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普世之爱与手足情谊的福音。更新的传教活动应当颂扬符合福音精神的本土文化中美好真实的元素,同时谦卑地敞开胸怀,让圣神净化我们文化中腐败虚假的部分。从文化角度看,任何地方教会都不能因虚假的优越感或劣等感而与其他地方教会割裂。所有文化都需要通过顺服圣神,在耶稣福音的指引下得到净化与整顿。地方教会彼此承认唯一天主教会对唯一上主、唯一圣神、唯一福音、唯一圣体及唯一宗徒使命的信仰,但这种信仰在各地以不同的智慧和表达方式具体呈现。同一地方教会内本地与外国传教士的合作,具体体现了地方教会之间的天主教共融。地方教会通过祈祷、传教活动和爱德捐助(特别是在这个十月传教月和世界传教节主日)开展传教合作,正是具体践行普世性的体现。世界范围内兄弟情谊的疆界正在收缩。基督信仰传教事业应当拓展共融的疆界。

第二点传教使命作为天主救赎计划的显现
许多传教区的主教都是在主显节当天被祝圣为主教的。主显节历来与教会的普世使命紧密相连。梵二大公会议文件《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九章阐明了其缘由,“传教工作不是别的,就是天主计划的显示,就是天主显示于人,天主在世间、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祂的计划,天主藉传教工作明显地完成救赎的历史”。传教是显现的时刻、是天主及其爱的彰显。

但在传教中,还有另一个重要显现。《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八章指出,“传教工作和人的本性及其愿望也有密切的联系。教会揭示基督,正是表彰人类的真正地位及其完整的使命,因为基督就是人类所渴望的,充满手足之情、忠诚与和平精神的新人性的本源与典型”。

当部分信徒对传教使命的必要性态度冷淡,某些社会机构将传教视为破坏个人自由与身份认同的信仰强加时,我们必须重新发现传教使命的“显现”维度。这片天地充满机遇,亦布满挑战。教会如何践行传教使命?我们展现了什么?人们所见所感又是什么?人们是否通过我们的传教工作,在耶稣身上看到了天主的容颜和真正的人性?

教会还被召唤关注圣神通过诸多“显现”所指示的向万民传教的机会。我举几个例子。如果向万民传教是走向各民族和国家传播福音,那么,我们应关注那些正在移民或持续向他乡流动的人群。数百万移民——其中许多是基督徒——正在寻求更安全、更平静的生活。

移民是传教活动的显现。例如,保禄·马尔丁内利主教曾于12月邀请我前往迪拜和阿布扎比主持两天的弥撒圣祭。因为,在这短时间,是(在那里打工的)南美和菲律宾(移民团体)圣诞节前九日敬礼活动的一部分。因为在迪拜的九日敬礼期间,每天有三万名移民参与弥撒。他们几乎都是菲律宾人。而在阿布扎比,每天有一万六千人参加弥撒,且都是移民。这是一种启示。他们就是传教士。
全球有超过一亿难民在各地奔波、流浪、躲藏。每天有数百万海员、渔民和游客跨越国际边界。森林被夷为平地、山丘崩塌、河流被污染、洪水从山上奔流而下淹没城镇村庄、污染的空气从大气层进入人类的肺部;战争武器高飞远射、摧毁整个村庄。社交媒体、互联网、网络、数字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重塑着人们的思想与意识。受造物在痛苦中挣扎,在等待上主子民自由显现的时刻。我们是否看见了上主正在显现的作为?是否看见了揭示上主面容与当今人类面容的新先知?是否看见了主不断派遣的新传教士?我们总在抱怨缺乏圣召,却迟迟未能看见新圣召的显现?我只是在发问。

第三点传教学研究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承认那些被召唤从事传教事业者的特殊使命,特别在《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二十三章中指出,“凡具有相当的本性禀赋,又有适合的才智,准备接受传教工作者(三),无论其为本地人或外国人,为司铎、会士或教友,都领有特别圣召的印记”。

上主的每一个恩典都应被认出、培育并装备好,以履行这一恩典应尽的使命。为此,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要求向外邦人传教的传教士接受扎实而全面的培育。他们应像在教会其他事工中服侍的人那样做好准备,甚至更胜一筹。《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二十六章强调,“未来的传教士,极需致力于传教学,就是认识教会对于传教活动的理论与规则,知道历代福音使徒们所遵循的途径,以及传教工作的现况和现代认为最有效的传教方法”。第三十四条进一步指出,“既然为妥善整齐地执行传教工作,需要福音工作者对自己的任务,尤其对于非基督宗教及非基督文化的交谈,有学识的准备,并在实地执行时得到有力的帮助,所以希望各传教学院,为了传教而友爱慷慨地合作,它们研究传教学及其他有益传教的学科或技术,比如:人种学、语言学、宗教史与宗教学、社会学、牧灵技术及其他类似学科等”。

值此《教会传教工作法令》颁布六十周年之际,我感到某些天主教教育机构出于种种原因,并未赋予传教神学研究以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期望的地位。这是我的个人感受。 但若教会天生具有传教使命,那么为传教事业进行精神、人文、牧灵和智力层面的准备理应成为自然优先事项,特别考虑到当代世界传教环境的变迁。我甚至认为,鉴于教会天生具有传教使命,所有教会学科都应具备传教牧灵的推动力……。

按照《你们去宣讲福音》宗座宪章展开的2022年罗马教廷改革设立了下设两个部的新福音传播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期间,福音传播部名为传信部。《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二十九章指出,“有权管理一切传教区及整个传教工作的,应该只有一个机关,即传信部。世界各地的传教事业及协助传教工作,除东方教会的权利之外,尽归传信部统筹指挥”。

福音传播部初传和新地方教会部、宗座传信大学及其附属教会学院、四个宗座传教善会及福音传播部所辖的宗座公学,重申继续致力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赋予的使命, 特别是致力于推动扎实的传教神学研究,以勇气和创造力投身于当今外邦人传教的新天地。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