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耶稣渴望驱散我们的悲伤和绝望
10月22日周三,教宗良十四世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公开接见活动。在教理讲授中,他分享说: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上午好!
耶稣基督的复活是一个让人们永远无法停止默想和沉思的事件,越是深入探索,就越充满惊叹,仿佛被一股强大却又迷人的光芒所吸引。这是一场生命的爆发和喜乐的涌动,它改变了现实的意义,从消极转为积极;然而,这一切并非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发生,更非以暴力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一种温和地、隐蔽地,甚至可以说是谦卑地方式发生的。
今天,我们将反省基督的复活如何能够治愈我们时代的一种弊病:悲伤。这种悲伤现象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它伴随着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不安的感觉,有时是极度的绝望,它侵入人的内心空间,似乎压倒了任何喜乐的冲动。
悲伤剥夺了生命的意义和活力,将它变成一段没有方向、毫无意义的旅程。这种非常切身的体验,让我们想起路加福音(24:13-29)中那段著名的关于厄玛乌两个门徒的记载。他们失望沮丧,离开了耶路撒冷,抛下了对耶稣所抱有的希望——耶稣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被埋葬了。在开头的几段文字中,这段叙述呈现了人类悲伤的典型形态:为之投入大量精力的目标最终破灭,他们所认为的生命核心的东西化为乌有。他们的希望破灭了;绝望笼罩了他们的心灵。在短短的周五至周六这段时间里,一切都在一连串戏剧性的事件中崩塌了。
这个悖论确实具有象征意义:这段充满挫败感、回归平凡生活的悲惨历程,正发生在光明的胜利、逾越节彻底完成的同一天里。这两个人背对着哥耳哥达,背对着那十字架的可怕场景,这场景仍烙印在他们的眼中和心中。似乎一切都失去了。他们必须回到以前的生活,保持低调,并希望不被人认出。
在某个时刻,一位旅行者加入了这两个门徒的行列,也许是众多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朝圣者之一。这就是复活的耶稣,但他们没有认出祂来。悲伤蒙蔽了他们的目光,抹去了老师曾多次做出的承诺:祂会被杀害,而在第三天祂将复活。这位陌生人走近,并对他们的谈话表现出兴趣。文中写道,“他们就站住,面带愁容。”(路24:17)。这里所用的希腊形容词描述的是一种弥漫全身的悲伤:灵魂的麻痹显现在他们的脸上。
耶稣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然后,祂非常坦率地责备他们“无知……心竟是这般迟钝,没有相信先知所说的一切话”(路24:25),并通过圣经向他们表明,基督必须经历受苦、死亡并复活。这两位门徒心中的希望之火被重新点燃,随后,当夜幕降临,他们到达目的地时,他们邀请那位神秘的旅伴与他们一同住下。
耶稣接受了这一请求,并与他们一同坐席。然后,祂拿起饼,擘开,递给他们。就在那时,两个门徒认出了祂……但祂却由他们眼前隐没了(路24:30-31)。擘饼的动作重新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眼睛,再次照亮了他们因绝望而遮蔽的视野。然后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共同的旅程、温柔而有力的话语、真理的光芒……随即,喜悦重新燃起,活力重新流到他们疲惫的身体中,感恩之情也重新涌上他们的心头。于是,这两人急忙返回耶路撒冷,向其他人讲述这一切。
“主真的复活了”(参阅 路24:34)。在这个副词“真的”中,体现了我们人类历史的确定结局得以实现。这正是基督徒在复活节这一天相互问候的话语,这并非偶然。耶稣的复活不是言辞上的,而是行动上的,祂身体上还留下了受难的印记,这印记成为了祂对我们永恒的爱的标记。生命的胜利不是一句空洞的言语,而是一个真实、具体的事实。
愿厄玛乌门徒那出乎意料的喜悦,能成为我们在艰难时刻的一份温柔提醒。是复活的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视角,赋予我们充满希望的力量,填补了悲伤的空洞。在心灵的道路上,复活的主与我们同行,并为我们而行。祂见证了死亡的失败,并肯定了生命的胜利,尽管加尔瓦略山仍有黑暗。历史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期待。
认识到复活的意义意味着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回归光明,去认识那拯救了我们,并且仍在拯救我们的真理。弟兄姐妹们,让我们每日都在耶稣复活节的奥迹中保持警醒。唯有祂能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本台翻译
Daily Program
